“全部优良!”日前,十堰市2025年7月水环境质量检测结果出炉,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水科工作人员柯伟拿着检测报告介绍说。
2024年以来,十堰市辖区内27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全市水环境持续向好。
“扛牢守水护水政治责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蓝劲松说:“十堰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汇集先进技术治水、引入智慧手段管水、创新体制机制护水,构筑保水护水坚强‘盾牌’,推进十堰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听不到处理噪音、闻不到刺鼻气味、看不到黑色污水……走进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犹如走进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处处花团锦簇,美景如画。
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是十堰市第一座地下大型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约3.7亿元,规划日处理污水6万吨,其中4万吨/日一期工程目前已建成试运行。该项目全面建成以后,可覆盖郧阳区城关镇、杨溪铺镇、谭家湾镇等地,满足约26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需求。
该污水处理厂采用“多段AO生化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生物滤池+臭氧接触氧化池”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Ⅲ类标准。
这家污水处理厂在脱氮方面效果明显,是丹江口库区脱氮示范工程。有关专业人士介绍,一般污水处理厂出水TN≤15mg/L,而这家污水处理厂出水TN≤10mg/L。此外,该污水处理厂的COD、氨氮、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等20多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出水水质总体达新生水标准。
多年来,十堰创新先建设后付费的“自带干粮擂台赛”治污方式,对好的污水处理技术全面推广,让不达标者退出市场。
全国先进的治污技术也都愿意在十堰“一试身手”。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蓝劲松说,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在十堰治水“立功”,便“一朝成名天下知”,很容易在全国治污领域打开市场。
目前,十堰汇集先进污水处理工艺多达27种,污水处理经验技术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
经过多年治理,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十堰全市27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十堰全域水质持续稳定向好,达历史最好水平。
上午9时,在十堰市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柳河口村,一架归巢式无人机缓缓起飞。几分钟后,监视器的画面中清晰地展现了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以及植被茂盛的库岸景色。
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些无人机主要用于库岸线和入库支沟的日常巡护,有效弥补传统人工巡查费时费力、视觉局限的短板。
无人机巡查是十堰智慧化保水护水治水的手段之一。十堰目前已在所辖的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等地布设归巢式无人机50余套,每天按照设定线路多轮次自动巡查。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库区水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十堰境内620平方公里,占比达60%;库岸线座水库均汇入丹江口水库,占入库总量90%。
面对库区面积大、风险点位多、管控岸线长等困难,近年来,十堰市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构建“水陆空”一体化的丹江口库区“1336”水质智慧监管体系。
该“1336”水质智慧监管体系包含1个机构即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3支力量即库区综合执法大队、污水排放巡查大队、生态环境警察大队;3个平台即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监管平台、调度平台、监督平台;6个系统即断面水质监测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系统、重点涉水企业监管系统、环湖岸线监控系统、环湖公路危化品运输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站点防入侵监管系统。
该“1336”水质智慧监管体系整合172个断面水质监测、1066个卫星遥感监测网格、262个重点涉水企业监管、313路环库岸线公里环库公路移动污染源电子监控、33个国省控监测站防入侵监控等平台数据,形成全市保水护水“一张网”,构建起“点源实时预警、岸线水陆巡护、库面遥感监测”水陆空一体化监管的“天罗地网”。
科学系统管护成效显著,十堰市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并在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高级研修班上交流经验做法。
2023年8月15日,十堰市公安局成立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警察支队,与十堰市生态环境监察支队合署办公。这是十堰深化守水护水组织体系改革的缩影。
近年来,十堰高规格成立市、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保水护水委员会,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县级层面实行党政双线分管环保领导机制,全面落实生态环保工作“党政同责”。
市纪委监委专设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政治监督室,会同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和县(市、区)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室组地”联动监督,与市环委会及其成员单位建立“1+1+N”联动机制,推动“执法+司法+纪检”高效联动,实现全流域护水、全链条监督、全方位治理。
在全省率先实行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分局长异地交叉任职,打破地域观念,摆脱人情干扰,确保“一把手”心无旁骛、依法履职。
不断深化守水护水制度体系改革,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市委绩效考核体系,分值占比达到20%以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完成情况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将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日,依法确定为十堰市生态文明日,引领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市人大常委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颁布实施《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林长制和支沟分片包干治理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因履职不力导致重大生态问题和污染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
成立2000多支环保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巡河、库面清漂等蔚然成风。大力开展文明河流及“六无乡镇”(即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水、无公害、无烧柴禾)建设,落实《守水护水行为规范》,引导群众逐渐改变生产生活习惯。
问: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是如何当好忠诚“守井人”,用心用情用力系统治水的?
蓝劲松: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饱含深情、催人奋进。我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实践意义,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守水护水节水工作中。
多年来,十堰持续实施水质稳定达标等“十大攻坚”和“碧水守护”三年行动,十堰“五河”治理成为全国治水典范,农村污水治理模式被列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我们坚持管沟同改、水岸同治,健全“沟、岸、户”治理体系,“一沟一策”推进189条重点支沟治理,以小河净保障大河清。
建设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构建“1336”水质智慧监管体系,织密“天罗地网”保水护水,形成卫星看、监控盯、水上巡、岸上查协同发力的水质智慧监测体系全域覆盖;组建库区水质综合执法、水质联合巡护、生态环境警察三支队伍,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巡察;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监督;与北京建立环保志愿联盟、节水爱水护水志愿联盟,成立2000多支志愿护水队、33万名碧水守护志愿者,常年在库区清漂、巡河,共同当好“守井人”。
蓝劲松: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守好一库碧水,让十堰的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城镇污水全域收集、农村污水全域治理、生活垃圾全域分类收集焚烧、考核断面全域优良目标,扎实推动“六无乡镇”试点建设,重点乡镇以“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水、无公害、无烧柴禾”为目标,进一步提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水平。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丹江口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生态保护红线、水源保护区等管控要求,推进库滨带、消落区综合治理。一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建设,强化水土流失源头防控,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有效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健全完善生态环保机制。落实生态环境违法问题有奖举报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各方生态环保责任落实。健全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入库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管理,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持续深化文明河流建设行动,强化京堰两地环保志愿服务协作,引导全民自觉守水护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