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基础知识(五)

  行业动态     |      2025-07-30 13:17

  

表面活性剂基础知识(五)

  增溶剂是指药物由于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后,使其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单相缔合胶体溶液的过程,而加入的这种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副作用较大,极少用于药物的增溶,故目前用于药物制剂增溶剂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有两类:一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于外用制剂;二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这种类型应用最广。

  被增溶物进入胶束内芯,有如被增溶物溶于液体烃内(如上图所示)。正庚烷、苯、乙苯等简单烃类的增溶属于这种方式,其增溶量随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高而增大。

  被增溶物分子固定于胶束“栅栏”之间,即非极性碳氢链插入胶束内芯,极性端处于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之间,通过氢键或偶极子相互作用联系起来。当极性有机物分子的烃链较长时,极性分子插入胶束内的程度增大,甚至极性基也被拉入胶束内(如上图b所示)。长链醇、胺、脂肪酸和各种极性染料等极性化合物的增溶属于这种方式增溶。

  同系物增溶剂的碳氢链链长、分子量的大小和增溶剂的种类对增溶效果有影响。碳氢链越长,则CMC越小,在形成胶团时,烃核中心区容量越大,增溶效果越强,故增溶能力随碳氢链的增长而增强。对于同系的离子型增溶剂,大约碳氢链每增加1个碳原子,CMC即下降1/2;对于同系的非离子型增溶剂,由于其亲水基团极性相对较弱,碳原子数量增加的影响更为明显,大约碳氢链每增加2个碳原子,CMC可以下降到原来的1/10。

  火星电竞战队介绍

  当解离药物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时,pH值可明显影响药物的增溶量。对于弱酸性药物而言,在偏酸性环境中有较大程度的增溶;对于弱碱性药物,则在偏碱性环境中有更大程度的增溶;两性离子则在等电点时有最大的增溶量。

  温度对增溶的影响常因增溶剂种类及药物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通常情况下,加热升温可增加溶解度。当温度升至某点,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Krafft点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也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用于增溶的下限。Krafft点越高,则表面活性剂的CMC越低。

  对于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增溶剂,增溶操作过程中,也可因升温而增大增溶量,但温度必须在增溶剂的昙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