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激发轻工标准化工作活力,构建新质标准体系,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6月27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2025年全国轻工行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十四五”以来轻工标准化工作成效,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出席并发表讲话。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是重要民生产业,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2024年,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1.5万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工业11.6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在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支持下,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实现营收5.4万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利润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1.4%。国家系列经济政策落地见效,轻工经济运行持续向稳向好,成为国民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
标准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聚焦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标准化发展的目标,是新时代标准化发展的总指针和总遵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国家标准体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明确了进一步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的努力方向。
“十四五”以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轻工行业协会、标委会和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打造新质标准体系、引领行业高质发展”,统筹推进国标、行标、军标、团标“四位一体”发展。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轻工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推进轻工行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作用,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以“顶层设计、动态优化”为原则,不断夯实标准技术组织根基。目前,轻工行业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6个,分技术委员会92个,委员6510人次。“十四五”以来,中国轻工联严格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的工作要求,按时有序规范换届、按需动态调整委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不断提升。轻工标委会队伍更加优化。累计召开会长办公会议20次、轻工标委会会议26次,专题研究审议轻工58个标委会换届调整方案,考察班子成员336人次,调整委员709人次。对于日常运转不佳、运行不规范的标委会,控制项目申报,约谈秘书长,调整领导班子,调整秘书处,班子建设不断强化,委员结构显著改善,创新活力有效激发。轻工标准化组织布局更加完善。推动组建了工艺美术、眼视光、日用杂品、文具运动器材、轻工机械、婴童用品等6个标委会和12个分委会;降级调整地毯、文具、蜡制品等7个标委会;撤销刷类、民用装饰镜等10个标委会及其分委会,有效地解决了轻工标委会业务范围交叉重复、相关领域组织体系空白缺失等问题。
编制发布《“十四五”轻工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推动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目前,轻工领域现行国家标准3143项,行业标准3748项,国家军用标准85项。联合会和行业协会制订团体标准1100余项,其中60项被评为工信部百项团体标准应用推广典型案例。“十四五”以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加强统筹指导,以“保基本、强引领、促创新”为导向,全面优化标准体系。一是筑牢强制性标准安全底线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消费品安全、有害物质限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具、手表外观件中的有害物质限量达国际先进水平;家用电器、照明电器、儿童用品等领域的强制性标准,被用于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筑牢了民生安全标准防线。二是加速老旧标准迭代升级。在批准发布的近2000项国标行标中,修订的标准占50%,90%以上“标龄”超过10年的得到了修订,有效地解决了标准滞后问题,实现了标准修订与产业升级的同步发展。修订的《日用香精》《精油 命名原则》等标准,细化了产品类别,新增限用26种,调整限量99种,与国际接轨规范命名194种。通过标准修订,推动我国香料香精市场规模由500亿元增长至600亿元,全球市场份额从20%提升至28.5%。三是引导团体标准创新发展。轻工行业协(学)会制订发布团体标准800余项,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轻工联发布的《五粮浓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宜宾)产品评价规范》团体标准,23个指标中6项高于国标行标、6项填补行业空白,有力赋能区域品牌建设;发布的电冰箱、洗衣机等4项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入围工信部推荐清单,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家具协会发布的沙发、床垫、办公椅等系列质量安全等级评定标准,引领家具行业高端优质制造。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发布的家用洗地机团体标准,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填补新品类标准空白。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发布的集中采购五金产品质量团体标准,让用户采购有标可依,让行业从价格竞争回归到质量竞争、价值竞争。
轻工标准,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等产业变革趋势,加速关键领域供给,赋能行业进阶提质。“十四五”以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制定新标准近1000项,实现以标准创新引领产业跃升。一是标准升级激发消费潜能,落实国务院以标准提升促发展、促消费“两个方案”的要求,扎实推进133项重点标准研制,涉及质量分级、碳排放核算、适老产品设计、回收利用规范等领域,有力支撑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激活万亿级消费市场。二是标准创新守护民生需求,围绕“一老一小”特殊群体需求,研制发布《童鞋安全技术规范》《家居产品适老化设计指南》等57项标准,从婴童用品质量安全到适老家居功能设计,用标准守护民生幸福感。三是标准引领构建数智高地,围绕数智化转型发展,研制发布《轻工智慧园区评价通则》《轻工企业数字供应链管理通则》等84项标准,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四是标准赋能加快绿色转型,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制发布《乳制品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制革节水技术规范》等253项标准。其中,40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标准,支撑1321家轻工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67家轻工企业入选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名单,以标准“含绿量”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制定的再生纸浆、回用纤维浆等标准,提高了回用纤维原料的循环利用率和质量稳定性,有效缓解了造纸原料短缺,为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轻工标准,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与主导力。目前,轻工行业对口ISO、IEC国际标准组织技术委员会83个,其中,我国承担秘书处6个,担任主席职务8人次,注册专家670人次,在烟花爆竹、香化、制鞋等16个领域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140项,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全球准则。“十四五”以来,轻工标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与国际标准兼容,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引进来”破技术壁垒,在皮革、造纸、照明电器等领域,完成426项国际标准转化,转化率达到85.5%,眼视光、日用玻璃、缝制机械等10个领域的转化率达到100%,有效地消除了国际贸易技术障碍。二是“走出去”立中国标杆,开展251项国标行标外文版研制,其中《茶叶滤纸》国家标准外文版,推动我国茶叶滤纸年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项国际标准,其中冰箱保鲜国际标准,量化保鲜性能,丰富评价维度,引领产品从“存得住”向“存得鲜”转变,填补了国际空白。轻工技术、产品、装备正以标准为引领,加速迈向国际市场。
轻工标准,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正在从“常规管理”向“效能革命”跃升。“十四五”以来,中国轻工联深化标准化制度建设,印发《加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进度的通知》,标准供给质效全面提升。一是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时效与质量督导,做好项目预研论证,及时协调处理异议,动态跟踪研制进度,轻工标准平均制修订周期从原来的36个月缩短至16个月,计划超期占比低于2%,实现标准效率和文本质量双提升。二是推进标准验证点建设。加速培育新型标准化科技支撑力量,推荐上海质检院、国家电光源质检中心、上海香料研究所等6家单位,承担智能家居、健康照明、香料香精(化妆品)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不断提升。三是常态化开展人才培养。出版发布《轻工行业标准化专业人员培训教程》,培训评价“标准管理编审师”近500人。轻工行业共组织近1000次重点标准宣贯活动,培训人数超过10万人次,标准化人才专业水平持续提升。
“十四五”以来,轻工标准化工作在推动产品提质升级、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绩得益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信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也是轻工标准化工作的同志们努力奋斗的结果。
一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轻工现行标准,塑料制品626项,家电599项,造纸510项,白酒27项,发制品16项,焙烤食品13项,行标委之间的标准数量相差悬殊。主导国际标准,家电22项,烟花爆竹21项,照明电器15项,制鞋15项,玻璃仪器、自行车、体育用品等领域还是空白,标准“走出去”差距明显。年均标准产出,焙烤、饮料标委会不足1项,大大滞后产业创新速度。超期完成标准,食品18项、酿酒7项、表面活性剂5项。国际标准转化率,体育用品33%、制冷50%、轻工机械60%,显著低于85.5%的平均水平。这些,与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不适应。
二是新质标准供给滞后。轻工现行国标行标6800余项,其中绿色低碳、数智转型等重点领域的标准252项,占比3.7%,低于石化领域的4.2%和机械领域的7.5%。轻工标准平均实施年限10.8年,标准更新与技术创新相对较慢。团体标准数量不少,“重制定、轻实施”普遍存在。这些,与轻工业新质发展不适应。
三是国际标准话语权较弱。轻工领域国际标准2180项,超80%由发达国家主导,我国主导制定仅6.4%。近年来,发达国家通过规则重构,挤压我国标准“出海”。国际标准化组织实验室设备技术委员会,启动体系优化重组,使我国承担秘书处由3个缩减至1个,削弱了我国国际标准主导权。这方面,与我国标准国际化不适应。
四是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轻工标委会,50岁以上委员超过50%,正高级职称委员不足20%,专职标准化人才缺乏,标准起草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标准国际化人才缺失。这些,与我国标准化强国建设不适应。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做好轻工标准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轻工标准化工作趋势,深化标准化改革,健全轻工标准体系,以新质标准引领轻工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技术组织,是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重要载体,是筑牢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根基。面向“十五五”,中国轻工联将实施“组织建设焕新”行动,优化组织体系,加强日常管理,规范标委会换届和人选考察,着力打造“体系健全、运转高效、协同有力、支撑坚实”的轻工标准化组织新格局。今天表彰的“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在标准制修订、标准国际化、标准宣贯、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规范,运转高效,成果突出,标准研制数量高于轻工平均水平20%以上。轻工标委会,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系统优化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严控标准研制周期,提升标准编制效率和文本质量。要利用“标准云课”“一图读懂”等方式,强化标准宣贯实施,推动标委会效能“全方位升级”,为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四梁八柱”,是引领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面向“十五五”,中国轻工联将实施“标准体系优化”行动,编制《“十五五”轻工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构建“顶层设计前瞻化、标准供给精准化、宣贯实施多样化”的标准管理新模式,研制30项以上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500项以上老旧标准,发布500项以上团体标准,着力打造“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二元结构”。轻工标委会,要结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标准体系。一是筑牢安全底线。对家用电器、照明电器、婴童用品等重点领域,实现强制性国家标准全覆盖;对家具、皮革、造纸等重点领域,围绕有毒有害物质管控,加快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及应用实施;从安全事故、安全隐患、舆情防控中反思标准需求,做到“能强则强、应强尽强”,筑牢放心消费、品质消费的“铜墙铁壁”。二是加快标准迭代。常态化开展标准复审,重点修订落后产业发展的材料性能指标、能效指标、检测方法等老旧标准,确保标准技术指标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三是优质发展团标。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需要,针对产业专精特新发展需求,制定原创性、高质量标准,加快标准由政府和市场并重供给,形成激活产业升级的标准二元驱动力。
新质关键标准,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是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向“十五五”,中国轻工联将实施“新质标准领航”行动,引导标委会聚焦健康安全、数字智能、高端制造、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制定标准500项以上,全力打造“覆盖全面、支撑有力、引领发展”的轻工标准供给新模式。轻工标委会,要强化创新标准引领,加强轻工应用生物制造技术、具身智能技术的标准研制,引领科技创新成果加速产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要深化数智标准布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品融合发展,加强轻工应用设备互联互通、数据安全共享的标准研制,强化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标准制定,拓展数字技术在轻工行业的应用。要加强高端标准供给,聚焦轻工设备升级改造需求,开展造纸机械、制鞋机械、日用化工机械、食品加工机械等领域的标准更新提升;健全“一老一小”用品标准体系,引领特殊消费群体,在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消费体验;加强工艺美术、陶瓷、玻璃、文房四宝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引领产品提升文化属性和附加值。要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在造纸、皮革、家电、家具等重点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组织产品碳足迹标准研制;加强再生塑料、废旧家电家具等废弃物回收、循环综合利用的标准研制,促进轻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是促进世界互联互通的工具。深化国际合作需要标准协同发展。面向“十五五”,中国轻工联将实施“国际标准突围”行动,确保轻工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保持在85%以上,重点领域转化率达到95%,着力构建“引进来提质、走出去突破”的轻工标准化发展新格局。轻工标委会,要“三向发力”,全面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一是向上抢占制高点,聚焦我国轻工行业技术优势,统筹产学研用各方力量,争取承担国际标准组织秘书处和领导职务,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转化为国际标准、国际规则。二是向内提升转化率,持续开展国际标准对比分析研究,对制冷、体育用品、轻工机械等转化率较低的领域,查找薄弱环节,梳理急需转化清单,做到“应转尽转”。三是向外强化传播力,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研制力度,提高标准翻译质量,增强我国标准在国际市场的可读性与适用性,让“中国标准”成为“一带一路”轻工合作的重要技术语言。
人才是第一资源,标准化人才是标准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面向“十五五”,中国轻工联将启动“人才培育赋能”行动,分梯度分层级开展标准管理编审技能培训,培养评价1500人次以上,加快构建“年龄梯次合理、专业优势互补、理论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矩阵。轻工标委会,要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发扬“资深专家带教、青年骨干实践”的优良传统,吸纳有跨领域背景的青年人才,鼓励牵头或参与重大标准化科研项目攻关,让青年人才在重大任务实践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要筑牢国际标准化人才工作基础,实现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占比达到15%以上,为轻工标准化事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