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RNA结合蛋白KIN17通过调控R-loop介导的非经典STING通路激活促进食管癌进展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恶性肿瘤,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占中国病例半数以上。尽管DNA损伤应答(DDR)靶向治疗在部分癌症中展现出良好前景,但由于肿瘤细胞存在复杂的代偿机制,ESCC患者尚未从中显著获益。更棘手的是,化疗耐药性常与DDR通路的异常激活相关。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聚焦于DDR关键蛋白KIN17,揭示了其通过调控R-loop结构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研究采用多组学分析(包括HRA003107和TCGA数据集)、免疫共沉淀质谱、DRIP检测、彗星实
RKIP调控骨髓巨噬细胞分化介导破骨细胞生成与H型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及其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引言骨骼作为动态组织,其稳态由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维持。骨髓巨噬细胞作为骨免疫调控的核心细胞,其分化命运直接影响骨稳态。本研究聚焦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探究其在巨噬细胞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潜力。全局敲除RKIP抑制骨吸收并促进骨形成通过构建RKIP全身敲除(gKO)小鼠,发现其骨小梁体积(BV/TV)和皮质骨厚度(Ct.Th)显著增加。组织学分析显示gKO小鼠破骨细胞表面占比(Oc.S/BS)降低40%,而骨形成率(BFR/BS)提升2.3倍。血清标志物检测证实CTX-1水平下降而PINP水平升高,表明RKIP缺失通过双向调控骨代谢导致骨硬化。巨噬细胞条件性敲除RKI
ARHGAP4/MYH9/β-catenin/c-Jun正反馈环路驱动结直肠癌干细胞特性:机制解析与治疗新靶点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高发恶性肿瘤,其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肿瘤复发和转移,而癌症干细胞(CSC)被认为是导致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进展,但针对CSC的特异性干预手段仍然匮乏。在这种背景下,Rho GTP酶激活蛋白家族成员ARHGAP4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既往研究表明它在多种恶性肿瘤中与不良预后相关,但其在CRC干细胞特性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仍是一片空白。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建省立医院的研究团队展开了一项系统性研究。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体内外肿瘤干细胞实验、免疫共沉淀(Co-IP)、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和荧光漂白恢复(FRAP)
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内微生物群落分型揭示糖、蛋白、脂代谢相关预后亚型的临床意义
在全球癌症负担排名中,结直肠癌(CRC)长期占据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的位置,其中肝转移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尽管近年来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但肝转移的早期识别仍面临重大挑战——现有检测方法敏感度不足,连续肝组织取样困难,而传统影像学发现转移灶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更棘手的是,约50%的CRC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肝转移,其五年生存率不足20%。这种临床困境促使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一个新兴领域:肿瘤微环境中的隐形居民——瘤内微生物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微生物组学与肿瘤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对129例CRC患者(44例肝转移/85例非转移)肿瘤组织的系统分析,首
肽聚糖的双重角色:NOD1与NOD2对骨代谢的相反调控机制及其在骨稳态中的意义
骨骼作为动态活组织,其稳态依赖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精密平衡。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能远程调控骨代谢,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尤其引人关注的是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PGN)——这种在革兰阳性菌占90%、革兰阴性菌占10%干重的物质,被证实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骨髓。先前研究表明,NOD2受体配体胞壁酰二肽(MDP)能促进骨形成,然而其兄弟受体NOD1的作用却仍是未解之谜。这种受体间的功能差异,可能正是理解微生物调控骨代谢分子开关的关键所在。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在《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
ETS转录因子GABPA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和机械转导信号通路抑制膀胱癌侵袭性的机制研究
膀胱癌作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从非肌层浸润性(NMIBC)向肌层浸润性(MIBC)的转化是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TME)中异常硬化的细胞外基质(ECM)通过机械信号转导促进癌症进展,但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ETS转录因子GABPA虽然已知通过激活端粒酶(TERT)发挥促癌作用,但其在ECM重塑中的角色仍属未知领域。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通过构建GABPA转基因小鼠模型,意外发现该因子能显著降低皮肤胶原(Col I/III)含量。这一现象促使研究者深入探索GABPA在膀胱癌ECM重塑中的作用机制。发表在《Cell Death and Disea
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预测价值:多中心队列研究
这项开创性研究揭示了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在预测免疫治疗并发症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团队对1824例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追踪,中位随访15个月期间观察到99例发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令人瞩目的是,与LIPI良好组相比,中危组(HR 1.87, P=0.007)和高危组(HR 4.39, P0.001)患者发生CIP的风险显著升高。深入分析显示,LIPI对中重度CIP具有突出预测价值:中危组对中度CIP的HR达2.11(P=0.056),对重度CIP更高达6.94(P=0.014);而高危组风险更为惊人,中度CIP的
腹膜损伤的新机制:STING通路的发现与研究意义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挑战,腹膜透析(PD)作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肾脏替代疗法,长期使用会导致腹膜损伤和超滤衰竭。本研究通过RNA测序技术,在氯己定(CHX)诱导的小鼠腹膜损伤模型中,首次发现细胞质DNA感受信号通路——特别是STING通路——在腹膜损伤中的关键作用。转录组学分析揭示,在10天CHX暴露模型中,1046个差异表达基因中,细胞质DNA感受通路相关基因显著上调,包括核酸传感器(cGAS、STING1、ZBP1等)和下游效应分子。STING作为该通路的核心调控因子,其表达在损伤腹膜中显著增加,同时伴随TBK1-IRF3-I
Abstract前列腺癌(PCa)是全球男性癌症死亡第五大原因,ETS转录因子ERG或ETV1的基因组重排是最常见的遗传改变。研究发现ETV1与EGFR之间形成正反馈循环,STAT3作为下游效应分子。通过分析公共数据集,证实EGFR和STAT3在ETV1阳性PCa中显著上调,且ChIP-seq数据表明它们是ETV1的直接靶标。联合使用Erlotinib和TTI-101可显著抑制ETV1过表达PCa细胞的生长。Graphical AbstractErlotinib和TTI-101通过破坏ETV1-EGFR正反馈环路抑制ETV1过表达PCa细胞的生长,而ERG过表达细胞因EGFR-STAT3激活程
脓毒症中的细胞死亡通路脓毒症作为全球高死亡率疾病,其病理核心是宿主对感染的异常反应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近年研究发现,细胞死亡途径在脓毒症进程中扮演着双刃剑角色:既可清除病原体,又会加剧组织损伤。本部分将解析五种关键死亡途径的分子开关及其在脓毒症中的时空特异性激活模式。凋亡通过线粒体(内源性)和死亡受体(外源性)两条通路执行。caspase-8/caspase-3级联反应导致淋巴细胞过度消亡,特别是CD4+T细胞和B细胞,直接造成免疫瘫痪。临床数据显示,脓毒症患者淋巴细胞凋亡率升高40%,与免疫抑制程度呈正相关。有趣的是,调节性T细胞(Tregs)通过TGF-β1轴抵抗凋亡,进一步抑制效应
引言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其疾病谱涵盖单纯性脂肪肝(MASL)、脂肪性肝炎(MASH)至肝纤维化阶段。肝脏作为免疫活跃器官,其病理进程与B细胞产生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存在复杂互动。近年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可能参与MASLD进展,尤其是IgG和IgA的异常表达与疾病分期显著相关。MASLD与免疫球蛋白肝细胞可合成IgG、IgA和IgM,其中IgA通过门静脉循环发挥黏膜防御作用。B细胞在肝脏中的浸润程度与MASLD活动评分呈正相关,而B细胞激活因子(BAFF)在MASH患者中显著升高。值得注意的是,IgG既能促进肝细胞增殖,又能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加
血清鸢尾素水平降低与脓毒症生存率改善采用大肠杆菌CMCC 44102(E)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 26003(SA)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时发现,感染组血清鸢尾素水平(E组11.24±1.33 ng/mL,SA组4.52±0.87 ng/mL)较健康组(40.02±1.17 ng/mL)显著下降。腹腔注射5 μg/g鸢尾素使E脓毒症小鼠生存率从16.7%提升至66.7%,SA模型从40%升至80%,但50 μg/g剂量却导致全部死亡,提示治疗窗效应。体温调节与细菌清除的微观证据通过肛门温度监测发现,鸢尾素治疗组(EI)体温在E感染12小时后从30.63±0.20°C回升至34.13±0.44°C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后环磷酰胺的应用:评估移植预处理强度对预后的影响机制
背景移植后环磷酰胺(PTCy)的应用是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CT)领域的重大突破。移植预处理强度(TCI)评分系统通过量化不同预处理方案的组分,为评估其临床影响提供了新工具。本研究首次在haplo-HCT/PTCy背景下系统评估TCI与不同免疫抑制方案(CNI+MMF vs sirolimus+MMF)的协同效应。方法研究纳入2014-2021年间在意大利乌迪内大学医院(UUH)和圣拉斐尔医院(OSR)接受haplo-HCT的216例成人患者。UUH采用环孢素(CsA)+MMF方案,OSR采用西罗莫司+MMF方案。通过TCI评分将预处理方案分为低、中、高三个强度等级,所有数据
背景与目标炎症反应在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HF)中的作用日益明确。IL12β作为促炎细胞因子IL12和IL23的共有亚基,其抑制对HF发展的影响尚不清晰。本研究通过横向主动脉缩窄术(TAC)模拟压力超负荷,探究IL12β阻断抗体对左心室(LV)炎症和HF进展的调控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C57BL/6J雌鼠建立TAC模型,术后每3天腹腔注射250μg抗IL12β抗体(BE0051)持续4周。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组织学分析心肌肥大(WGA染色)和纤维化(Sirius Red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亚群(如CD45+、CD4+/CD8+ T细胞、F4/80+巨噬细胞),并利用flexiVen
哇巴因通过双重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性和M1巨噬细胞极化缓解脓肿分枝杆菌引发的炎症反应
引言:脓肿分枝杆菌(M. abscessus)作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中的超级病原体,在囊性纤维化(CF)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中引发难治性感染,临床治疗失败率高达70%。该病原体通过劫持巨噬细胞实现免疫逃逸,其中NOD样受体(NLRs)介导的炎症小体激活和M1型巨噬细胞过度极化是导致组织损伤的关键机制。有趣的是,源自毛地黄的心脏毒素哇巴因(ouabain)近年来被发现具有意想不到的免疫调节功能,但其在NTM感染中的作用尚属空白。材料与方法:研究采用C57BL/6小鼠建立脓肿分枝杆菌肺部感染模型(1.5×107 CFU/50 μL气管内接种),实验组给予0.56 mg/Kg哇巴因腹腔注射。
IL-6增强SHP2磷酸化并促进破骨细胞生成生长板损伤后,IL-6通过结合其受体gp130显著激活SHP2磷酸化(p-SHP2),进而上调破骨细胞分化关键标志物CTSK和OSCAR的表达。体外实验显示,IL-6(100 ng/ml)处理使RAW 264.7细胞形成的多核破骨细胞数量增加2.3倍,同时促进TAK1磷酸化(p-TAK1)和促炎因子IL-1β的自分泌循环。Western blot证实IL-6组p-SHP2表达量较对照组提升3.1倍,但NF-κB亚基p65的磷酸化(p-P65)未受SHP099影响,提示SHP2主要作用于TAK1上游。SHP099靶向抑制破骨细胞分化SHP099(15
靶向沉默RPL11通过抑制肾小管凋亡和巨噬细胞炎症缓解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
背景急性肾损伤(AKI)作为临床危重症,全球年发病率达1330万例,重症监护室发生率超50%。尽管核糖体蛋白L11(RPL11)在肿瘤和伤口修复中已被证实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其在AKI中的分子机制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整合单细胞测序(scRNA-seq)和转录组测序(RNA-seq),首次发现RPL11在AKI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并与血清肌酐(Scr)、肾损伤分子-1(KIM-1)呈显著正相关。材料与方法创新性构建了多维度研究体系:1.通过GSE139506和GSE202753数据集进行跨组学分析,筛选出AKI特异性差异基因2.利用顺铂诱导的HK-2细胞模型,采用siRNA转染沉默RP
PSD3作为食管鳞癌免疫景观与肿瘤侵袭性的情境依赖性调节因子1 引言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在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率中高居第六位,其五年生存率不足20%。尽管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展现出一定疗效,但患者响应率有限,亟需发现新的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PSD3作为含Pleckstrin和Sec7结构域的蛋白,此前在癌症研究中鲜有关注,而CD274(PD-L1)和TNFSF18(GITRL)则是已知的免疫调节分子。本研究通过整合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结合体外功能实验,首次系统揭示了这三者在ESCC中的表达模式、预后价值及免疫调控机制。2 材料与方法研究整合了TCGA中95例ESCC样
自扩增mRNA疫苗表达PRV gD蛋白可有效诱导针对强毒株变异的免疫保护
伪狂犬病病毒(PRV)作为α疱疹病毒亚科的重要成员,近年来在我国猪群中出现了突破传统疫苗保护的强毒变异株,导致新生仔猪致命性脑炎、育肥猪生长迟缓和母猪繁殖障碍等严重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2020年首次从人类脑脊液中分离到PRV毒株,暗示其潜在的人畜共患风险。传统灭活疫苗和gE基因缺失的Bartha-K61减毒活疫苗对流行变异株的保护效果有限,亟需开发新型疫苗技术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自扩增mRNA(saRNA)技术平台,基于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复制子系统,构建了表达PRV变异株糖蛋白D(gD)的疫苗。该研究通过系统的动物实验证明,这种新型疫
超声黏弹性成像联合多模态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研究
Highlight本研究首次揭示甲状腺组织的黏弹性特征与PTC转移潜能的相关性,通过定量测量肿瘤黏度参数,为传统超声诊断提供了革命性的补充维度。Patients characteristics在371例PTC患者队列中,女性占比72.8%(270例),中位年龄42岁。病理数据显示:原发癌中位大小7.6mm(2.6-40mm),39.4%存在甲状腺外扩展(ETE),33.1%为多灶性癌,47.4%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值得注意的是,术前超声对CLNM的预测灵敏度仅为26.1%,AUC低至0.54。Viscosity indices黏度参数分析显示,最大黏度值(Vmax)在预测C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