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深夜,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官方通报,揭开了“泡沫河”事件的线日傍晚,浑南区白塔堡河支流,一条数十米长的“泡泡河”惊现河面。大量白色泡沫,伴随着一股奇异的芳香,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市民拍摄的视频显示,大小不一的泡沫团在河面上缓缓漂移,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洗涤剂气味,引发了周边居民的担忧。
这起突发事件迅速引起沈阳市生态环境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火速展开调查,并与浑南区政府联动,对河道上游展开全面排查。当晚,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问题河段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洗涤用品的特征指标)严重超标,证实了市民关于“芳香气味”的猜测与洗涤用品有关。
浑南区紧急组织清理队伍,经过一夜的紧张奋战,至8月10日凌晨,河道内的泡沫已被彻底清除,河水颜色恢复正常。从发现问题到完成清理,整个过程高效快捷,不超过24小时,展现了沈阳市在环保应急处理方面的快速反应能力。
调查最终锁定了一家洗手液生产企业。这家企业将大量的具有强发泡性能的洗手液生产原料,因管理疏忽,未采取妥善的防范措施,致使其意外流入白塔堡河支流上游。这些原料在流经河道上的跌水坝(一种常见的水利设施,水流从高处跌落)时,被剧烈搅动,最终形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巨大泡沫。
公安机关已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对涉事企业展开立案调查,企业将为其环境管理失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全面评估事件的影响,生态环境部门在白支排干及白塔堡河下游河段进行了多点位水质监测。最新数据显示,所有点位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指标均已达标,尤其是白塔堡河汇入的浑河干流下游段,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指标也未受影响,消除了公众对水源安全的担忧。
尽管“泡泡河”事件并未造成持久性的环境影响,但这起事件无疑敲响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警钟。生产和储存具有强发泡性能的原料,本就需要企业采取最高级别的安全防范措施。涉事企业的管理疏忽,暴露了其在环境风险管理上的重大漏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虽然毒性较低,但过量排放会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影响水中氧气传输,导致水生生物窒息死亡,甚至影响饮用水安全。此次事件也暴露出城市河道设施在意外加剧环境污染方面的隐患,跌水坝在这次事件中无意间成了“泡沫发生器”。
沈阳环保部门在此次事件中展现出的高效、透明、及时的应对能力值得肯定。从发现泡沫到查明原因、清理河道、发布通报,整个过程迅速有效,及时回应了公众的关切。
然而,比处罚更重要的是,所有企业都应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身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将环境保护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将环境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条清澈的河流,应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而非最高要求。泡沫虽已消散,但留给企业和监管部门的思考,不应该停止。